古代元旦怎么過?
周代以祭祀迎春、鞭打春牛的活動,來慶祝元旦。每年夏季,首先由歷法部門,一般是欽天監,預測出來年立春的準確時間,并根據年月干支,決定取哪一方向的水土做成一條土牛和一尊句芒神的造型。到了立春,皇帝率領文武百官在都城先農壇前迎春鞭牛,各級地方帶領百姓在城郊迎春拜牛。
漢朝的元旦我們現在的慶祝方式基本相似,除了傳統的儺戲(nuó xì)之外,漢武帝還發起了個“大朝會”,也稱“正旦大會”。歌舞表演,雜技魔術,應有盡有。
唐代除了把之前歷朝歷代的元旦習俗都繼承了之外,似乎更加注重吃飽喝足,據龐元英《文昌雜錄》卷三記載:“唐歲時節物,元日則有屠蘇酒、五辛盤、膠牙場。”可見,在飲酒上,唐代主要以屠蘇酒為主,這是從南朝開始,興盛于唐的風俗。
南宋時期慶祝元旦的方式就簡單了很多。據《夢粱錄》記載,南宋的人們在元旦這一天不論男女老少,把舊桃符換上新桃符,然后穿上漂亮的衣服,走親戚訪朋友地相互拜年,表示祝賀。
明清時期對于元旦這個節日相當重視,元旦被認為是辭舊迎新的日子,在元旦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要放爆竹,穿新衣!親友互相串門詢問身體是否安康,如果家中有年長的老人,一家人則會選擇在這天來為老人請安問好。然后一家人就開始忙碌,吃一頓團圓飯,就算慶祝新年了。
古代元旦如何由來的?
傳說在4000多年前遠古的堯舜盛世之時,堯天子在位時勤政于民為百姓辦了很多好事,很受廣大百姓愛戴,但因其子無才不太成器,他沒把“天子”的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而是傳給了品德才能兼備的舜。堯對舜說:“你今后一定要把帝位傳交好,待我死后也可安心瞑目了。”后來舜把帝位傳給了治洪水有功的禹,禹亦像舜那樣親民愛民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都十分受人愛戴。后來人們把堯死后,舜帝祭祀天地和先帝堯的那一天,當作一年的開始之日,把正月初一稱為“元旦”,或“元正”,這就是古代的元旦。
史書記載
“元旦”一詞最早出現于《晉書》:“顓帝以孟夏正月為元,其實正朔元旦之春。”
南北朝時,南朝文史學家蕭子云的《介雅》詩中有“四季新元旦,萬壽初春朝”的記載。宋代吳自牧《夢粱錄》中有關于:“正月朔日,謂之元旦,俗呼為新年。一歲節序,此為之首 ” 的記載。
晉代詩人辛蘭曾有《元正》詩:“元正啟令節,嘉慶肇自茲。咸奏萬年觴,小大同悅熙。”記述元旦慶賀情景。
漢代崔瑗《三子釵銘》中叫“元正”、晉代庾闡《揚都賦》一賦中稱作“元辰”、北齊時的《元會大享歌皇夏辭》一辭中呼為“元春”、唐德宗-李適《元日退朝觀軍仗歸營》一詩中謂之“元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