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出口實現翻番增長 2022多重挑戰不確性強
中國汽車布局全球亟須提升產品力
中國商務新聞網經過了數十年的篳路藍縷、披荊斬棘,中國汽車從以市場換技術到以技術造市場,從借鑒追趕到創新引領,2021年出口實現了翻番增長,迎來了高光時刻。在全球首發車、概念車、新能源車三項具有重要代表意義的數據上,中國車企展現出了前所未有的優勢。
中國機電產品進出口商會汽車分會秘書長孫曉紅認為,2022年,中國汽車仍將繼續發力,乘用車將引領整車出口上行,純電動乘用車占乘用車出口比重將達到30%,整車出口有望穩步邁上增長25%的臺階。與此同時,新能源、智能網聯將更為深刻地改變汽車產業生態,電動化為“雙碳”目標賦能的實踐將更為成熟。
整車出口大幅增長
去年,中國整車出口成績亮眼。根據海關總署統計數據顯示,2021年整車(不含低值電動載人汽車,下同)出口197.54萬輛,同比增長106.4%;出口金額343.56億美元,同比增長119.6%。其中,乘用車出口149.72萬輛,同比增長119.9%;出口金額223.30億美元,同比增長150.8%。商用車出口47.82萬輛,同比增長73.0%;出口金額120.25億美元,同比增長78.4%。
亞洲仍為中國整車出口最大市場,歐洲、大洋洲出口增速明顯。2021年,中國整車出口亞洲58.01萬輛,同比增長73.8%,出口額103.06億美元,同比增長82.7%;拉美市場恢復增勢,出口數量和金額同比增幅為143.6%和131.4%;歐洲緊隨其后,出口量創紀錄地達到48.98萬輛,同比增長184.7%,出口額114.29億美元,同比增長193.7%,出口額增幅居于首位;大洋洲為后起之秀,雖然剛剛突破11萬輛,但潛力不容小覷。
目前,中國汽車出口產品結構相對均衡,乘用車出口量增幅超過商用車。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乘用車占整車出口總量的75.8%,與2020年同期相比,增幅近5個百分點。9座及以下小客車為第一大出口車型,共出口54.34萬輛,同比增長88.4%,占乘用車出口總量的36.3%;小轎車位居第二,共出口51.45萬輛,同比增長88.3%,占乘用車出口總量的33.4%。
在電動化趨勢的大背景下,新能源汽車出口異軍突起。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42.60萬輛,同比增長291.4%;出口額110.0億美元,同比增長237.8%。其中,純電動乘用車出口占比最大,為35.62萬輛,占新能源汽車出口總量的83.6%,出口額84.94億美元,占新能源汽車出口總額的77.2%。“受疫情影響,客車出口仍然萎靡,但混合動力客車出口表現可圈可點,出口數量和金額同比增幅高達387.8%和716.0%。”孫曉紅表示。
與2020年同期相比,2021年全球新能源乘用車銷量翻番,同比增幅為108%,是自2012年以來的最高年增長率,市場規模接近650萬輛,市場份額達到創紀錄的9%。“純電動車的增長速度明顯快于插電式混合動力,銷量同比增幅分別為69%和31%。世界銷量排名前20位品牌中中國車企占據8席,比上一年增加1席,合計占比為28.1%,同比增加7個百分點。比亞迪、上汽、長城、廣汽均是連續上榜。”孫曉紅表示。2021年,國內新能源汽車銷量為352.1萬輛,同比增長1.6倍,連續7年列全球首位。其中新能源乘用車銷量為333.4萬輛,同比增長167.5%。孫曉紅認為,在此背景下,有望提前實現“至2025年新能源汽車銷量滲透率20%”的中期發展目標。
風險挑戰不容小覷
受到原材料價格上漲、運輸成本上升等因素的影響,新的一年,中國汽車出口貿易仍面臨挑戰。1月25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預計今年全球經濟增速為4.4%,較此前預測值下調0.5個百分點。當前全球經濟仍受疫情影響,需求放大效應和供應短缺壓力使得主要國家的CPI走勢、大宗商品和股市均存在較大波動性。隨著美國流動性收緊預期愈發明確,美元指數走強,將對新興市場國家的匯率形成沖擊。
高運價抬高運輸成本,影響出口貿易。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發表的《2021海運述評》稱,運輸成本受到了結構性因素的影響,包括港口基礎設施質量、貿易便利化環境和航運連通性。如果集裝箱運費飆升的情況持續,將推高進口和消費價格。到2023年,全球進口商品價格將增長11%,消費者物價指數將上升1.5%。
原材料價格持續上漲,產業鏈協同能力需進一步提升。“鋰電池原材料大部分依靠進口,一方面航運漲價及運力緊張,另一方面主要原材料進口價格日益走高。疊加執行‘雙碳’減排措施的影響,整個動力電池行業的成本壓力陡增。”孫曉紅表示。德國經濟研究所(IW)認為,至2030年,全球3600萬輛電動汽車將需要搭載1300GWh容量的動力電池。照此計算,已知的鈷儲量僅夠使用11年。高需求導致競爭加劇,原材料供應安全對于汽車工業而言非常關鍵,動力電池的重要原材料鈷、鋰和石墨將面臨供應風險,同時鉑、銥和鎳則可能成為制氫的供應瓶頸。
孫曉紅認為,全球經濟回暖、寬松貨幣環境是原材料價格上漲的主要推動力,對實體經濟的影響在于成本、定價和資金周轉等方面。中長期來看,原材料價格上行態勢或已成型,短期內難以大幅回調。因此,對大宗原材料價格進行監測預警,建立產業鏈上下游的風險協同機制顯得尤為重要。
面對諸多挑戰,中國汽車應在品牌戰略上下功夫。孫曉紅表示,“中國車企將不斷推出高端豪華品牌,上行進攻高端市場。在產品規劃方面,中國品牌將繼續以質促量,不斷下放前沿車輛技術,持續提升產品力”。
此外,當前發生的俄烏沖突充分反映世界地緣政治博弈給國際經貿領域帶來不確定性,汽車領域除已知的氖氣和金屬鈀、鎳、鋁供應受到沖擊,引起全球范圍漲價潮,將影響汽車三元催化器、動力電池等新能源汽車供應鏈以外,近日美歐英加等西方國家發布的決定,將部分俄羅斯銀行從SWIFT系統剔除,金融制裁將嚴重影響對俄羅斯、烏克蘭及白俄羅斯等國的汽車貿易。孫曉紅表示,俄羅斯、白俄羅斯及烏克蘭是中國汽車重要的海外市場與合作伙伴,沖突與制裁造成當地貨幣對美元貶值,銷售收入以盧布計嚴重縮水;制裁還造成銀行美元購匯與支付停滯,無法將貨款匯回國內,中資企業經營困難徒增,且恐面臨長期持續的影響。目前,企業希望盡快開通人民幣與盧布結算支付通道,用人民幣將貨款及時匯回國內,并建議加大信保支持力度,增加特別額度為企業紓困解難。(作者:劉葉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