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九銀十”在合資車這不靈了。
眼看著自主品牌10月銷售份額超過50%,合資品牌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以10月份各合資品牌上險量來看,用戶不再迷信合資品牌效應。
(相關資料圖)
大眾品牌上險量環比明顯下滑
保監會上險數據顯示,今年10月,大眾品牌兩家合資公司一汽-大眾和上汽大眾分別完成新車上險82,381輛和101,462輛,同比分別增長23.5%和-2.7%。全年大眾品牌再奪中國市場銷量冠軍,以此為標準,大眾雙品牌今年10月的上險量相對較好,共上險183,843輛新車,同比增長7.6%。
環比方面,與9月的強勢銷量相比,10月份一汽-大眾與上汽大眾環比分別下降15.7%和9.2%,但依然無法撼動大眾品牌在中國車市交付量第一的地位。目前來看,能夠逼近大眾品牌的只有自主品牌比亞迪的16萬交付量,其余品牌依然與其尚有一段差距。
具體車型來看,一汽-大眾速騰、邁騰和寶來依舊是走量車型,但高爾夫的表現并不盡如人意,10月僅上險6328輛新車,原先同樣為銷量擔當的探岳上險量無法突破萬輛;上汽大眾方面,途觀L、朗逸和帕薩特依然是最走量的車型。令人驚喜的是,在完全更新換代后,凌度成為黑馬異軍突起,以顏值和大眾的前沿技術征服了超過萬名用戶。
值得一提的是,南北兩眾ID系列車型繼續相對強勢的表現,其中ID.CORZZ系列10月共上險5,190輛新車,ID.X系列則上險5,239輛新車,累計單月銷量破萬,在與電動車領域更受歡迎的新勢力相比并不占下風。
“兩田”各有歡喜各有愁
豐田依然壓制著本田,成為上險量排名第二的合資品牌車企。數據顯示,今年10月一汽豐田和廣汽豐田分別上險64,784輛和86.302輛新車,同比分別增長-14.4%和66.7%。去年同期廣州疫情形式嚴峻,導致去年同比銷量達不到預期,本年度10月同比大幅增長也屬于情理之中。
環比方面,南北兩豐分別下跌8.3%和3.1%,銷量有所下滑,但在可控范圍之內。近期公開消息顯示,廣州方面再次受到疫情影響,參考此前,廣汽豐田或在11月份無法達到預期,出現大幅下跌趨勢。相比指向,一汽豐田受此影響較小,或會保持目前銷量水平。
相比于兩豐,兩本的情況稍差,10月綜合上險量未達到10萬輛,為98,454輛。其中東風本田上險量為42,949輛,同比下跌16.5%;廣汽本田上險量為55,505輛,同比下跌30%。環比方面,東風本田和廣汽本田環比分別增長2.2%和-6.6%,同樣屬于正常波動水平。
與豐田不同,兩本在競爭力車型數量方面相對較少,僅雅閣、皓影、CR-V和思域能夠支撐本田的銷量,且市場環境已發生改變,想要通過這類產品沖擊現象級高銷量市場并不符合目前的市場需求和發展。而兩豐在細分產品市場發力,同一品類擁有更多的產品選擇,是其能夠維持目前銷量的保障。
日產靠軒逸苦苦支撐
如果沒了軒逸,日產將會怎樣?相信直觀的數據會表明一切。今年10月,東風日產共上險65,011輛新車,同比下跌19.9%,環比下跌7.3%。在6萬多的上險量中,軒逸一個系列就貢獻了34,428輛新車,已經超過其余所有系列之和。
因此我們可以下此結論,如果沒了軒逸,東風日產或一蹶不振。其他單車數據方面,天籟以12,165輛的上險量依然能夠與凱美瑞和雅閣抗衡,但已與兩款競品出現差距。而本應熱賣的奇駿目前也無法回到巔峰水平。
目前,東風日產SUV產品的銷售重心已從奇駿轉向逍客,逍客10月份11,671輛的上險量數據雖可以位居同級車型前列,但無法挽回其他SUV車型銷量上的缺失。
值得一提的是,盡管東風日產方面大力宣傳軒逸e-POWER混動車型,但用戶依然熱衷軒逸燃油版車型,能夠看出這個級別的車輛售價與車型定位所匹配才是用戶更看重的賣點。同時,受“三缸”話題的影響或也是消費者更愿接受4缸版本燃油車型的原因。
韓系雙雄持續低迷
現代與起亞的風光盡顯暗淡,在車市更新換代如此之快的年代,現代與起亞依然走著相對“穩健”的套路,產品和行銷更新緩慢或是韓系雙雄市場表現低迷的原因。
數據顯示,北京現代10月份上險量為23,703輛,同比下跌10.5%,環比下跌6.7%;起亞10月份上險量為5,699輛,同比下跌58%,環比下跌15.7%。
事實上,韓系品牌銷量不佳的原因并不在產品。J.D.Power歷年榜單顯示,現代和起亞在產品可靠性上的表現連年位居前列,不愛壞、修車便宜似乎已從日系的標簽上轉移至韓系身上。究其原因,筆者認為在其對中國市場的判斷失誤和用戶消費關注點的轉移。在業內人士看來,購車三部曲,先看可靠性、再看設計、最后看性能配置,這樣能保證用車全生命周期的安心。但以目前中國汽車市場的現狀來看,用戶關注點恰恰與之相反,導致現代、起亞這樣以產品質量拼市場的車企處于劣勢。
想要扭轉態勢,并不是單純的加快研發周期和提速新能源產品研發所能改變,還需在產品生產設計理念以及服務理念上多做文章。
市場已發生巨變,合資品牌沒有退路
市場“風云突變”用在今年的車市中毫不夸張。用戶已不滿足于僅靠產品帶來的價值,而是需要全方位的考量一個品牌值不值購買。近兩年車圈最流行的詞語中必然少不了內卷,筆者認為,造車新勢力打開了汽車行業內卷之門,加速了傳統車企的改革進化。
對于一直以技術換市場的合資品牌來說,舒服的日子已一去不復返,迎來的更加殘酷、快節奏的競爭。在技術環節上,合資品牌仍有著對燃油車的技術把控,至少在未來十年內國內的汽車格局不會直接扼殺燃油車的存活空間,雖然如此看來給合資品牌的技術更迭時間還很長,但自主品牌產品性能與功能配置上質的飛躍已經令消費者深思合資品牌除了牌子,還有什么值得買?
事實上,在汽車最核心的幾大問題中,可靠性、安全性才是汽車產品的立足之本,雖說在可靠性領域里,產品可靠性和技術代際問題無法兼得,就如同動力和油耗在以前的燃油車中無法兼得一樣,但如果僅盯著產品那一點機械的東西不放,而不考慮市場因素,合資品牌從產品到服務理念都有可能拉大與自主品牌的步伐,市場份額也將繼續被稀釋。
因此,在如此內卷的汽車行業,不放棄產品質量,甚至是穩步提升產品質量的同時,如何做到令盡可能多的前沿技術運用到產品中,或許是接下來合資品牌需要重點考慮的問題。
(圖/文 網通社 劉嵩)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