稀土名稱是怎么來的?
稀土(Rare earth)是元素周期表中的鑭系元素和鈧、釔共十七種金屬元素的總稱。自然界中有250種稀土礦。
最早發現稀土的是芬蘭化學家加多林(John Gadolin)。1794年,他從一塊形似瀝青的重質礦石中分離出第一種稀土“元素”(釔土,即Y2O3)。
因為18世紀發現的稀土礦物較少,當時只能用化學法制得少量不溶于水的氧化物,歷史上習慣地把這種氧化物稱為“土”,因而得名稀土。
在自然界中稀土主要分布在哪里?
在自然界中,稀土主要富集在花崗巖、堿性巖、堿性超基性巖及與它們有關的礦床中。稀土元素在礦物中的賦存狀態,按礦物晶體化學分析主要有三種。
(1)稀土元素參加礦物的晶格,構成礦物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這類礦物通常稱之為稀土礦物。獨居石(RePO4)、氟碳鈰礦([La、Ce]FCO3)都屬于此類。
(2)稀土元素以類質同象置換礦物中Ca、Sr、Ba、Mn、Zr等元素的形式分散在礦物中。這類礦物在自然界中較多,但是大多數礦物中的稀土含量較低。含稀土的螢石、磷灰石均屬于此類。
(3)稀土元素呈離子吸附狀態賦存于某些礦物的表面或顆粒之間。這類礦物屬于風化殼淋積型礦物,稀土離子吸附于哪種礦物與該種礦物風化前所含礦母巖有關。稀土元素在地殼中平均含量為165.35×10-6。在自然界中稀土元素主要以單礦物形式存在,世界上已發現的稀土礦物和含稀土元素的礦物有250多種,其中稀土含量ΣREE>5.8%的有50~65種,可視為稀土獨立的礦物。重要的稀土礦物主要為氟碳酸鹽和磷酸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