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族三月三是個什么節日?
黎族三月三是海南省黎族人最大的傳統民俗節日,也是黎族年輕人美好的一天,也被稱為愛情節和談愛日。這是海南黎族人的傳統節日,悼念他們勤勞勇敢的祖先,表達他們對愛情和幸福的渴望。
傳說在古代,住在昌化河的黎族人遭受了一場大洪水。只有一對戀人坐在大葫蘆瓢里活了下來,漂流到了燕窩嶺。三月的第三天,洪水退去,兩人結婚了。男人耕田,女人織布,生兒育女,互相幫助,逐漸使黎族繁衍發展。后人視其為祖先,每到3月3日就隆重紀念。
黎族三月三習俗介紹
在黎族三月三節日期間,男女老少盛裝,帶著糕點、粽子,男孩釣魚,女孩燒魚烤魚,然后在有天妃和觀音化石的巖洞口祭祀。儀式結束后,年輕人來到活動場地射箭、爬桿、摔跤、拔河、蕩秋千等。
情歌婉轉,舞蹈漸起,從溫柔的抒情到歡快的奔放。一對對戀人悄悄離開篝火旁邊,年輕人把鹿骨做的發夾插在女孩的發髻里,女孩把自己精心編織的彩色腰帶系在愛人的腰上。雙方承諾明年三月三見面。三月三也叫愛情節,因為它的起源和主要活動都與婚姻和愛情有關。
歷史上,海南黎族和苗族都有慶祝“三月三”的習慣。每年“三月三”,家住東方市的黎族人民,都會盛裝打扮,帶來米酒、竹筒香飯和粽子,在會場三五成群地聚集在一起,用唱歌、蕩秋千、弓弩射箭等民俗活動來慶祝這個吉祥的日子。
黎族人也在三月三品嘗魚茶。這種茶不是普通意義上的泡水,而是一種腌制食品,用來“下飯”。魚茶是黎族的特色菜,每當有客人來時都會用這個進行招待,魚茶分為濕魚茶和干魚茶。
在2006年5月20日,黎族三月三經國務院批準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現在已成為苗族、黎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是展示民族地區經濟成果、促進商貿旅游交流發展、增進民族友誼、促進民族團結進步、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