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說理財不要買單位凈值的?
以往人們購買銀行理財時通常第一反應是“預期收益率多少”,例如某產品預期預期收益率為3.9%,那么意味著產品到期后,不論實際投資效果如何,銀行基本都會按3.9%進行剛性兌付。
單位凈值理財即凈值型理財產品,資管新規落地銀行往凈值型轉型后發行的理財產品大多為凈值型理財,預期預期收益型理財則越來越少見。
凈值型理財產品是不承諾預期預期收益率的,產品的盈虧全部通過單位凈值來體現,簡單理解,當凈值上漲時產品就是盈利的,反之,當凈值下跌時產品就是虧損的。
例如,某凈值型理財產品的初始單位凈值為1,產品持有期間凈值會不斷變化,如果產品一年后到期,單位凈值上漲到1.1,那么意味著投資盈利了10%,反之若單位凈值下跌到0.9,那么意味著投資虧損了10%。
所以凈值型無論是盈利還是虧損,都由投資者自行承擔,銀行不會剛性兌付,也就意味著投資額和需要自擔風險,這也是很多人認為理財不要買單位凈值的主要原因之一。
理財凈值型和非凈值買哪個好?
實上,相對于預期收益型產品,凈值型產品只是改變了估值計價,并不代表本金損失概率的上升。
在預期收益型理財產品逐步退出后,如今許多凈值型理財產品的收益率都是用“業績比較基準”來表示。
也就是說,銀行根據自己的投資方向,已經有了一個大概的投資方向,投資收益率會在業績比較基準上波動。
假如基礎資產是存款、債券等固定收益資產,則最終收益與業績比較基準之間的差異不會很大,浮動率也會很小。
但是,當一個產品的基礎資產中配置一小部分權益資產,如未上市股份、股票、基金等,收益波動就會更大。
因為大多數銀行理財客戶群的風險承受能力都偏弱,所以即使銀行發行凈值型理財,大多數也是穩健性較高的固收類產品。
事實上,識別產品風險最簡單的方法就是看風險等級,凈值型理財產品都不保本。
PR1級產品都是現金管理類產品,也就是活期理財;
PR2級產品的底層資產大多為固收類資產;
PR3級產品可配置少量權益資產或金融衍生品,收益變化幅度較大;
PR4、PR5產品基本屬于權益類產品,風險較高,考驗投資者的風險承受力。
總的來說,凈值產品的缺點是收益具有浮動性,而且本金還存在損失風險。
但相對權益型基金來說,理財產品的風險相對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