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3年1月乘用車上險量數據出爐,130萬輛的銷量實在有點兒拿不出手(具體為1303034臺),環比下降48.50%,同比下降42.41%。其實,早在1月底、2月初的時候,就有專家學者和分析報告預測,2023年1月乘用車銷量不會太好看,但即便有“預防針”的鋪墊,如此大幅度的“雙降”,仍在“意料之外”。甚至有媒體以“本世紀以來最低數據”為新聞標題,可見外界對1月車市綜合表現的普遍失望。
主要影響的因素有哪些?
(相關資料圖)
外界普遍認為造成這一結果的成因有以下幾點:購置稅減半和新能源車國補全面取消、去年底消費需求提前透支、新能源車增速放緩和1月春節假期,這其中春節假期成為銷量下滑的“眾矢之的”,畢竟用長假的停工停產來說,于情于理都講的過去。
但,真的是這樣嗎?
今年春節號稱“世紀最早春節”,筆者查了一下日歷,從2000年至今,春節在1月的共有9次,其余15年均在2月份。2004年的春節和今年一樣,都是1月22日,2015年的春節是截止至目前本世紀最晚的一個(2月19日)。
不過2004年乘用車銷量數據(253.8萬輛),和現在完全不在一個量級,沒有太大的參考價值。但,2012年春節是1月23日,比今年只晚了一天,而2012年中國乘用車全年銷量為1549.52萬輛,是當下市場的75%,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翻閱歷史數據,2012年1月的乘用車銷量為116.06萬輛,環比下降15.22%、同比下降23.81%,倘若用簡單粗暴的比例關系推斷,今年1月的環比、同比下降幅度應該在20.29%和31.75%左右。但48.5%和42.41%的下滑,確實過分了。
以2012年為例,當年1月同樣存在2011年底的消費提前透支;那時新能源車才剛剛起步,整體在乘用車銷量中的占比為0.08%,遠不足以掀起任何的風浪,自然談不上因補貼問題引發的增速放緩。
同樣是1月春節,但2012年1月的銷量表現還是明顯優于2023年。那是不是還有更為關鍵的因素影響今年1月的汽車消費市場呢?
應該是百姓兜里的錢,緊了。
消費疲軟 成了那根最后稻草
2012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510元,人均消費支出為12054元,消費占收入的73%;
2022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6883元,人均消費支出為24538元,消費占收入的67%。
大宗商品的消費,一定是伴隨著居民手中可支配的收入變化而變的。從2018年的統計數據顯示,2020年之前的居民收入和消費同比增幅都在8%以上。2020成為了一個轉折點,收入同比增加4.7%,消費支出為-1.6%。經歷2021年短暫爬坡后,2022年的相關數據為5%和1.8%,這還是在不考慮2%的CPI數據基礎上,實際2022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長3%,人均消費支出同比下降0.2%。
直白一點說,就是居民手里愿意消費的錢少了,收入降低了,那顯而易見,愿意掏錢消費的自然就降低了,這就直接反應在終端消費市場上。
倘若按近幾年的歷史規律推算 今年乘用車整體表現堪憂
當然,2018年之后的汽車消費市場,從增量市場逐步轉為存量市場,消費者的消費習慣也隨之變化,同時伴隨著的是傳統燃油車的逐步轉弱、新能源車型的占比越來越高。
筆者發現一個有意思的現象:從2019年開始,春節單月新車銷量的同比趨勢,和當年乘用車市場的最終整體表現基本趨同。
2019年:春節所在月份(2月)同比下降42.49%,全年同比下降3.72%;
2020年:春節所在月份(1月)同比下降29.56%,全年同比下降7.30%;
2021年:春節所在月份(2月)同比上升536.35%,全年同比上升6.24%;
2022年:春節所在月份(2月)同比下降10.58%,全年同比下降2.77%;
究竟是巧合?還是其中確有聯系?目前暫無定論。
但,倘若根據上述“巧合”來推斷,那么今年春節1月銷量的大幅下降,或許會給中國乘用車市場敲響一個警鐘。
那該怎么辦?
筆者認為,一方面需要國家給予強有力的政策來幫扶汽車領域,不單單是所謂的刺激消費,重點要在居民收入上有更加有效的改善措施,提振消費者的信心,讓百姓收入有增加,這樣才有信心消費。
春節的長假并不是新車銷量降低的主要因素,它更像是一個放大器,將這其中存在的問題凸顯出來。倘若簡單認為,在春節過后,市場就會有明顯改善,或許會斷送今年有望“扶正”的銷量預期。
(圖/文網通社霍弘偉)關鍵詞:
營業執照公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