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消費市場升級,中國豪華車銷量與日俱增,但不少第二梯隊的豪華品牌銷量開始掉隊。
2023年2月,中國豪華車新車上險量占乘用車市場份額突破2成,達20.48%,除奔馳、寶馬、特斯拉同比增幅均超過40%領跑外,銷量前十品牌僅有雷克薩斯、凱迪拉克同比出現負增長,呈現兩極分化。
BBA中,奔馳、寶馬領跑,奧迪原地踏步
(資料圖)
今年2月,奔馳、寶馬、奧迪分列豪華品牌單月上險量前三名,BBA霸榜的狀況由來已久。其中,奔馳2月共上險57401輛新車,同比增長42.6%,環比下跌3.2%;寶馬2月共上險55330輛新車,同比增長41.62%,環比下跌10.79%;奧迪2月共上險40234輛新車,同比增長1.8%,環比增長9.26%。
由于今年春節假期提前,2月有20個工作日,同比多4天,有利于產銷增量。其次,疫情管控放開后,消費市場展現出強大的生命力,投資、消費機遇倍增,再疊加返鄉創業潮、開學購車潮,今年2月豪華品牌乘用車上險量明顯強于去年。
具體車型來看,奔馳品牌中A級、C級、E級、GLB與GLC等明星車型構筑起上險量護城河。其中,C級、E級上險量破萬,分別達10931輛、10726輛。目前全新GLC已經到店,將在月內上市,新車更加豪華運動,并提供7座可選,上市后大概率要加價提車。而現款車型終端優惠4.5-5萬元不等,由于庫存量降低,本月上險量僅為8387輛,環比下跌42.09%。反觀奔馳新能源車上險量為3155輛,其中PHEV車型2259輛,占比71.6%,EQ家族在去年推出EQE、EQS等重磅車型后,仍未見有起色。
寶馬方面,3系、5系、X1、X3以及X5構成了寶馬5萬上險量的基本盤。2月份,3系上險量8437輛,環比增長29.92%,比去年同期略有下降;雖然5系終端優惠較高,但車質網投訴量攀升至113例,問題集中在發動機漏油、車機ID7系統上,上險量環比下跌36.03%為9726輛,失去了豪華品牌轎車零售銷冠的位置。中大型SUV國產X5盡管有些降溫,仍貢獻了6766輛的上險量。寶馬2月純電車型滲透率為10.21%,其中兩款國產純電車型iX3與i3合計上險量超過5300輛。
奧迪上險量雖然同比原地踏步,但環比增長明顯。2月,A4L、Q5L上險量均未破萬,分別為5850輛、6898輛;主力車型A6L上險量雖然下跌13.37%,但仍達11067輛,超過品牌總上險量的四分之一。與奔馳、寶馬相比,奧迪不僅產品力出眾,性價比更為出色。筆者2月電詢經銷商,A6L綜合優惠在6-8萬元左右,Q5L綜合優惠5-7萬元左右,長此以往品牌形象及市場定價勢必受到影響。
第二梯隊上險量掉隊
與去年同期相比,除沃爾沃外,第二梯隊的雷克薩斯、凱迪拉克、林肯等品牌的上險量均有不同程度的降幅。
2月份,雷克薩斯的上險量位居豪華品牌排行榜第八位,為10153輛,同比下降21.48%。從2022年初開始,雷克薩斯上險量逐步萎縮,主要原因是電動化轉型慢、產品智能化落伍以及性價比不高所致。具體車型來看,銷量擔當ES的上險量為5529輛,同比下降20.09%;全新的RX于2月18日才上市,受排產、海運等因素影響,上險量僅為123臺(2022年2月上險量3238臺),不足去年同期的零頭。
雷克薩斯身后的凱迪拉克,2月份上險量同比降低7.93%,為8835輛。BBA降價對凱迪拉克全系車型的影響不小,除XT5上險量增長外,CT4、CT5、CT6、XT4、XT6均有不同幅度的下跌。另外,純電動SUV銳歌交付后,配置“閹割”、行駛失速等問題讓口碑持續下滑,上險量跌至213輛。
林肯2月上險量同樣出現下滑,同比降低6.22%。在國產化后,林肯汽車迎來了2019-2021快速發展期,2021年銷量達9.16萬輛,同比增長48%。林肯電動化轉型并未走在前列,目前僅有冒險家PHEV一款插電混動車型,在面對一眾新勢力品牌,林肯的產品力受到了不小的挑戰。
一線降價、二線遭殃,新勢力品牌帶動鯰魚效應
長久以來,降價促銷是二線豪華品牌的生存之道,面對市場變化,我先降為敬。然而當頭部的BBA加大了優惠力度,二線品牌的日子就不那么好過了,畢竟品牌力、流通性、保值率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距。
另一方面,在政策的有力引導下,中國新能源技術、上下游產業鏈日趨完善,2022年中國車市的新能源車滲透率達27.6%,今年有望突破30%。面對新勢力品牌以及智能電動車的沖擊,轉型緩慢的二線品牌曾經引以為傲的平順駕駛、能耗優勢蕩然無存,并且在豪華品質以及智能化表現方面更無法與這些車正面競爭。
寫在最后:
2023開年,豪華品牌競相降價開啟了“薄利多銷”模式,消費者獲取了真正的實惠,一定程度壓縮了合資品牌的生存空間。伴隨疫情放開,消費升級,中國車市加速了向上之路,那些循規守舊、轉型滯后的品牌將會被市場所唾棄,然而傳統豪華品牌的電動產品究竟該怎么玩,這些值得深入思考!
(圖/文網通社張文浩)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