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門石窟是什么樣的景區?
龍門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陽市,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規模最大的石刻藝術寶庫,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中國石刻藝術的最高峰”,位居中國各大石窟之首。現為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
龍門由大禹治水中所開鑿,魚躍龍門的傳說亦發生于此。其石窟則始鑿于北魏孝文帝年間,盛于唐,終于清末。歷經10多個朝代陸續營造長達1400余年,是世界上營造時間最長的石窟。現存洞窟像龕2345個,造像11萬余尊,建造時采用了大量彩繪,今大多已褪色。
龍門石窟造像多為皇家貴族所建,是世界上絕無僅有的皇家石窟。主要有武則天根據自己的容貌雕刻的盧舍那大佛、孝文帝為馮太后鑿古陽洞、蘭陵王孫于萬佛洞造像、李泰為長孫皇后造賓陽南洞、韋貴妃鑿敬善寺、高力士為唐玄宗造無量壽佛等。又經歷天竺、新羅、吐火羅、康國等外國人開窟造像,發現有歐洲紋樣、古希臘石柱等,堪稱全世界國際化水平最高的石窟。
龍門石窟使石窟藝術呈現出了中國化的趨勢,是中國石窟藝術的“里程碑”,不僅對國內其他石窟的開鑿產生重要影響(如香港天壇大佛),甚至遠及東亞朝鮮、韓國、日本等國,如日本奈良東大寺、韓國石窟庵等均受其影響。
龍門石窟有什么知名景點?
西山石窟
西山崖壁上有北朝和隋唐時期的大、中型洞窟50多個。
北魏時期的代表洞窟:古陽洞、賓陽中洞、蓮花洞、皇甫公窟、魏字洞、普泰洞、火燒洞、慈香窯、路洞等;
隋唐時期的代表洞窟:大盧舍那像龕、潛溪寺、賓陽南洞、賓陽北洞(以上兩洞的洞窟及窟頂裝飾完成于北魏,佛像完成于隋和初唐)、敬善寺、摩崖三佛龕、萬佛洞、惠簡洞、凈土堂、龍花寺、極南洞等。
東山石窟
東山全是唐代的窟龕,其中大、中型洞窟有20個,如二蓮花洞、看經寺洞、大萬伍佛洞(又名擂鼓臺三洞)、高平郡王洞等。
香山寺
建造歷史:唐687年為安置印度高僧地婆訶羅遺身而建墓塔院,武周時期擴建為寺院并敕名“香山寺”。
寺名大振:832年河南尹白居易捐資六七十萬貫重修香山寺,并撰《修香山寺記》,寺名大振。白居易在此自號“香山居士”,與如滿和尚等人結成“香山九老會”。
元末廢棄,清康熙年間重建,但與唐代香山寺地理位置不同。乾隆帝巡幸香山寺,稱頌:“龍門凡十寺,第一數香山。”鐫刻在御碑亭。
清末民國初年又漸荒蕪,1936年重修后,為蔣介石慶祝五十壽辰而在寺內建“蔣宋別墅”。
解放后,香山寺又進行了多次修葺。2002年香山寺第五次修復,對蔣宋樓,乾隆御碑亭,衣缽塔等作為歷史文物予以修繕、保留、保護。在原址上新建了鐘樓、鼓樓、大雄寶殿,整修了天王殿、羅漢殿、步游道等。
白園
白園,唐代詩人白居易的墓園,位于龍門東山琵琶峰上。
白居易晚年居住洛陽18年,在龍門修香山寺,開八節灘,對龍門山水十分眷戀,死后遵囑葬于此。白園內主要景點有青谷區、樂天堂、詩廊、墓體區、日本書法廊、道詩書屋等10余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