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族的服飾有哪些風俗?
怒族的服飾文化別具一格。怒族服飾有明顯的地域差異,大致可以分為三種類型:即福貢縣境域內的“努蘇”和“阿怒”類型,貢山縣境域內的“阿龍”類型,蘭坪縣境域內的“若柔”類型。福貢縣境內怒族成年男性喜歡佩砍刀于右腰,左肩常挎一把弩弓和獸皮箭袋,上衣為麻布長衫,著長褲,勞作多打綁腿,還曾以竹編成腳籠作為護腿,四季多跣足。婦女服飾有已婚和未婚的區別。未婚女性上衣基本為白色右衽麻布長衣,長可及膝,一部分人還在長衣外罩上一件緊身夾襖,顏色大多是黑色、深紅色或深藍色。下身穿下擺極寬的長裙,一般為深黑色。已婚婦女喜戴發箍,發箍綴以珊瑚、貝殼、錢幣、小銅鈴等為飾;耳墜大锏環;上衣和長裙的邊沿繡有鑲邊,胸前還常常佩掛一枚大貝殼以及用珊瑚、料珠串成的許多珠串,四季跣足。貢山怒族服飾的特色集中體現在婦女服飾上:普遍以頭巾包裹頭部,頭巾下沿墜紅、綠、黑等各色穗線:兩耳耳垂部各穿一孔,各以一截精致的小竹管插入孔中為飾;上衣為貼身麻布長衫,天冷時在長衣外套一件坎肩;胸前也喜佩掛串珠;下身穿長褲,再以怒毯圍護。蘭坪兔峨怒族女性一般都打包頭,裝飾物少;上衣前襟及腰,后擺及于腿弓處;或跣足或穿自織的草鞋。男子成年后多打包頭,穿對襟上衣,下身穿長褲,或穿草鞋或長年跣足。
怒族飲食有什么特點?
各地怒族飲食結構不盡相同,大多以玉米、蕎類、秈米為主糧。貢山一帶受藏族影響,青稞種植較多,以玉米、青棵為主;蘭坪一帶則多種水稻,以玉米、稻米為主。過去還曾經采集野姜、野蒜、野百合、竹葉菜、董棕及野生塊根類食物為食,以度春荒。自產的蔬菜有芋頭、洋絲瓜、竹筍、蔓菁、豆類等,此外還有不少采自溪谷和林間的野菜和菌類。畜養豬、羊、牛、雞等為肉食,還捕食飛鼠、麂子、野山羊及樹蛆、馬蜂等。傳統的飲食器具多為竹木制品。怒族比較典型的烹飪技術有煮、燒、烙、蒸炒、炸諸法,尤以煮制最為常用。一般一日兩餐。怒族有善飲之譽,酒是家家戶戶常備的飲品。過去曾有普遍吸旱煙的習俗。煙鍋煙袋是成年男女日常隨身之物,見面的儀禮之一就是互相敬煙。民族風味食品有琵琶肉、呷辣、樹花菜、漆油茶、石板烤粑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