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年初特斯拉吹響降價的號角后,大部分主流車企便卷進了此次降價風暴中。3月,更是在湖北主動掀起大規模降價潮后,將車市“價格戰”的攻勢推向了高點。
時間來到4月下旬,現在是時候對中國汽車消費市場2023年一季度的“成績單”做總結了。
【資料圖】
如此大力度的降價促銷,市場的反響達到預期了嗎?
根據中汽協(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汽車產銷累計完成621萬輛和607.6萬輛,同比分別下降4.3%和6.7%。
聚焦更為客觀、準確的新車上險量數據,今年一季度乘用車累計銷量427.2萬輛,同比下降12.7%。單看這個數據,或許普通消費者沒有什么直觀感受,如果我們把時間線拉長,會驚訝的發現,今年一季度表現基本與2011年同期汽車消費市場相仿。
(數據來源:2009-2016年為中汽協數據;2017-2023年為上險量數據)
2011年的中國汽車消費市場是什么狀態?
想必絕大部分消費者都有印象。我國汽車產銷量在2009年首次超過美國后,成為了全球最大的汽車生產國和消費國。盡管乘用車市場在2011年出現了下滑,但是全年累計銷量依然實現了2.8%的增長,達到1841.9萬輛。
而今年一季度的427.2萬輛,是中國汽車消費市場由增量市場轉為存量市場后,僅次于2020年新冠疫情爆發當年,最差的同期表現了。這還是在今年一季度部分車企、品牌采取降價促銷的背景下,呈現的狀態。倘若沒有3月的“價格戰”,車市的真實表現,難以預估。
我們將注意力轉至2017年之后,這個階段既是乘用車市場轉為存量時代的開始,同時也是燃油車占比下降、新能源車占比不斷走強的階段。
今年一季度,整體乘用車市場新車銷量同比下降12.7%,傳統燃油車市場整體下降21.7%,而新能源車市場同比上升21.8%,呈現出明顯的走勢差異。
一季度,主銷合資品牌降幅尤其明顯,大眾品牌、豐田品牌、本田品牌的降幅均低于整體市場的同比表現,大眾同比下降13.1%,豐田同比下降16.5%,本田表現更差,降幅達38.3%。而新能源車市場依舊保持增長態勢,但增幅明顯放緩,是車市存量時代中,除2020年之外最為疲軟的。
新能源市場今年一季度同比變化趨勢:微型車迎來拐點,同比下降37.2%。緊湊級、中型車是銷量支柱,分別同比增長41.5%、45.9%。大型車雖然整體銷量和其他細分市場相比并不高,但它的增幅卻是最高的,達到1347.8%,其中理想L9是該細分領域最大的銷量貢獻者,一季度共計上險量21163臺,市場占比89.6%。
作者建議:
“價格戰”,既帶有市場即將洗牌的征兆,也必將帶來洗牌的結果。在傳統燃油車占比持續下跌、新能源車占比不斷攀升的智能電動化時代,寄希望于僅依靠降價帶來銷量和市占率的提升,在未來難以奏效。
2023年伊始,我們最常聽到的一個詞,就是“促進消費”。筆者認為,通過降價促銷的手段,達成的所謂市場繁榮是不可持續的。減少、取消阻礙市場發展的行政限制(例如以搖號為代表的限購措施、以車輛號牌為依據的限行措施),轉變為更合理、更符合經濟規律的用車引導,才能捋順當下汽車行業發展過程中所產生的問題。只有真正將汽車的購買理念和使用習慣轉變為理性狀態后,才能達到真實的促進消費目標。
而達成這個目標的核心,是需要相關政策法規首先能滿足普通消費者擁有車輛的根本訴求,隨后才能建立起用戶的理性使用習慣。
寫在最后:
縱觀2009年以來,中國乘用車市場的數據表現,歷年的第一季度乘用車銷量數據波動較大,但總體上呈現出逐年上升的趨勢,該趨勢在2017年之前尤為明顯。
從2017年開始,中國乘用車市場第一季度的整體銷量則呈現出由盛轉衰的狀態,尤其是在疫情后的3年中,整體轉為逐漸下降的趨勢,這與乘用車全年整體銷量表現相符。隨著國內汽車市場的飽和與競爭壓力的不斷加大,未來的市場發展前景并不樂觀。(針對2023年乘用車整體銷量預估,可參見我之前寫的《2023年中國汽車消費市場前景嚴峻 禁不起折騰》)
根據國家統計局最新公布的數據顯示,1-3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15167.4億元,同比下降21.4%,其中,汽車制造業下降24.2%。
中國的汽車市場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在其中,經濟環境和相關政策通常是主要的因素。除此之外,消費者需求的變化、市場競爭的加劇、新技術的發展等也對市場銷售產生重要影響。同時,消費者對于汽車品質、安全和性價比的要求也將趨于成熟和理性。(相關內容,可參見我之前寫的《2023新能源車市場 買漲?買跌?》)
在未來,汽車市場增長率放緩是必然的。因此,企業在搶占市場份額的同時,更要關注自身產品質量、服務質量以及新技術的研發,來滿足消費者不斷升級的用車需求。
(圖/文網通社霍弘偉)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