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關注到,今年1月30日,金融監管總局召開2024年工作會議,在會議各項要求中,包括“堅決落實強監管嚴監管要求,全面強化‘五大監管’,嚴把準入關口、嚴密風險監測、嚴肅早期干預糾正”。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涉及銀行、保險等領域
具體來看,據記者梳理,自4月24日披露今年“1號罰單”以來,上半年金融監管總局共對16家機構作出處罰,合計罰款金額1.34億元,涉及銀行、保險、信托等多個領域。
其中,平安銀行收到上半年金額最大罰單。根據披露,平安銀行主要違法違規事實包括公司治理與內部控制、信貸業務、同業業務、理財業務及其他等方面,監管部門對其沒收違法所得并處罰款合計6723.98萬元。其中,總行6073.98萬元,分支機構650萬元。
同去年同期水平相比,據記者梳理,去年原銀保監會對8家機構開出罰單,合計金額達到4.04億元。其中,建行領到最大罰單,因公司治理和內部控制制度與監管規定不符等,被沒收違法所得并處罰款合計1.99億元。此外,民生銀行、中國銀行、渤海銀行、渣打銀行等罰款金額均在千萬以上。
多家理財公司收罰單
值得關注的是,6月28日,金融監管總局披露了對平安理財、招銀理財、信銀理財、中銀理財、建信理財的罰單,顯示出對行業的嚴監管態勢。
其中,招銀理財被處以罰款850萬元,罰款金額最高。根據行政處罰信息公開表顯示,招銀理財理財業務存在以下違法違規行為:一是未能有效穿透識別底層資產,二是信息披露不規范。
此外,建信理財被罰款400萬元,主要違法違規事實同樣為理財業務“未能有效穿透識別底層資產”以及“信息披露不規范”。記者關注到,去年上半年,建信理財還曾因為“開放式公募理財產品持有高流動性資產比例不達標”等六項違法違規行為被罰款540萬元。
記者關注到,從近期披露的罰單來看,信息披露是監管關注的重點之一。素喜智研高級研究員蘇筱芮對記者表示,規范理財業務信息披露不僅僅是理財展業的合規要求,同時也是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的基本舉措。蘇筱芮認為,在金融營銷環節規范披露理財產品相關信息,一是有助于提升金融消費者的知情權,二是基于透明、公開的產品信息來選擇合適的產品,能夠進一步強化金融消費者的選擇權,三是推動理財行業實現正向、良性的健康發展,避免機構因誘導甚至欺詐消費者等行為而擾亂理財市場競爭秩序。
星圖金融研究院副院長薛洪言對記者表示,2017年以來,我國資管業務即進入嚴監管階段,當前理財公司處于常態化嚴監管狀態中。“常態化的嚴監管,有利于理財業務規范經營、有序競爭,是行業可持續發展的前提條件”,薛洪言表示。
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