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優勢已經轉化為競爭力,其產業鏈的配套技術也得到了跨國車企與海外市場的認可,因此,開拓海外市場是自主品牌尋求增量的必然趨勢。業內專家認為,中國汽車品牌要想打造跨國車企,不僅需要融入當地社會,還要采取在本土建廠等一系列配套措施以及提高其國際化的經營能力。
比亞迪唐EV運往歐洲圖源:比亞迪微博
中國品牌出口延續良好態勢
自2020年以來,我國汽車出口呈現高速增長態勢。2020年至2022年,汽車出口分別為99.5萬輛、201.5萬輛、311.1萬輛。且2021年出口量首次突破200萬輛,實現歷史性跨越。
(相關資料圖)
2023年1-2月,雖然國內汽車銷量下滑,但汽車出口仍延續良好態勢。今年前2月,汽車出口共63萬輛,同比增長52.9%。
海外市場正成為中國汽車品牌增量的重要支撐。從車企公布的數據來看,今年3月,吉利集團海外出口20125輛,同比增長158%,銷量占比為18.24%;長城汽車海外銷售22,293輛,同比增長111.61%,銷量占比為24.70%;上汽集團海外市場銷量為9.7萬輛,同比增速超過92%,銷量占比為27.38%。;廣汽集團出口汽車5,170輛,同比增長67.6%,銷量占比為2.2%。
出口格局也發生變化。過去,中國汽車出口主要面向發展中國家,而據海關總署數據顯示,今年1-2月,我國汽車商品出口金額排名前十位的國家依次是美國、俄羅斯聯邦、墨西哥、比利時、英國、日本、澳大利亞、德國、阿聯酋和西班牙。可見,我國自主品牌出口已進入新階段。專家分析:“在燃油車時代,中國制造相對于歐美國家生產的車輛處于落后狀態,而新能源技術的發展讓中國自主品牌相對領先,因此出口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業內普遍認為,新能源汽車出口已經成為拉動我國汽車出口的新動力。中汽協數據顯示,1-2月,新能源汽車出口17萬輛,同比增長62.8%。新能源汽車出口規模穩步上漲的同時,我國汽車出口均價也有所提升,數據顯示,純電汽車出口均價從2018年的0.8萬美元升至2022年8月的2.58萬美元。
有專家指出:“隨著中國汽車品牌口碑與形象的提升,自主品牌逐漸擺脫‘低價低質’的標簽,開始向智能化、高品質發展。”
換道先行 新能源汽車領跑
近年來,電動化、智能化成為汽車產業發展的新賽道,經過多年的技術研究與探索,我國逐漸從“汽車大國”邁向“汽車強國”。2022年我國汽車出口量成功超過德國,成為僅次于日本的全球第二大汽車出口國,其中,新能源汽車出口67.9萬輛,同比增長1.2倍。也是這一年,比亞迪先后進入荷蘭、日本、德國、瑞典等市場,且BYD ATTO 3(國內 元PLUS)車型躋身當地市場熱銷榜前列。2023年3月,BYD ATTO 3在泰國上牌量達2,434臺,且連續三個月斬獲泰國純電動汽車銷冠;2022年11月至2023年3月,BYD ATTO 3連續5個月成為以色列市場全車系單車型銷量冠軍。
BYD ATTO 3圖源:比亞迪微博
新能源汽車的發展也為我國新勢力造車“走出去”提供了良機。截至2022年底,愛馳汽車旗下車型累計出口已超6000臺,遠銷海外超20個國家和地區。去年11月,愛馳與泰國菲尼克斯EV簽署了合作協議,達成15萬輛新能源汽車的采購計劃。
愛馳U6圖源:愛馳汽車網站
2023年1月,賽力斯集團旗下新能源戰略車型SERES 5亮相比利時布魯塞爾車展,并與20余家合作伙伴簽約,新車訂單超過2萬臺;3月,哪吒V宣布出海,總計3600;同月,威馬汽車也宣布在海外斬獲萬輛訂單。
隨著中國制造在海外市場逐漸受到認可,未來將會有越來越多中國電動汽車走出國門。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理事長、秘書長兼首席專家張永偉預測,2023年新能源汽車出口量有望接近80萬輛。
中國制造 遠銷海外
依托于中國強大的產業鏈優勢、先進的制造水平,中國制造遠銷海外屢見不鮮。4月7日,廣汽集團旗下合資企業廣汽本田對外公布,2023年將開啟整車出口業務。由廣汽本田增城工廠生產的奧德賽(ODYSSEY)車型將于下半年正式出口日本,由Honda銷售到日本市場。
廣汽本田開啟整車出口業務,有助于提升品牌知名度,也是合資品牌對自身技術水平和產品品質自信的體現。與此同時,電動車的發展也推動了相關產業鏈的完善,更多的外國品牌開始考慮在中國生產電動車,向海外出口。
2022年10月,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啟動整車出口業務,首批國產Model 3銷往德國、法國、意大利、西班牙等10多個歐洲國家。特斯拉認為,歐洲市場素以要求嚴苛而著稱,此次上海超級工廠出口Model 3到歐洲,代表著中國制造Model 3的產品品質已經得到了歐洲市場的認可。
2022年,特斯拉全球總交付量為131萬輛,其中上海超級工廠全年交付量達到71萬輛,超過特斯拉全球交付量的一半。特斯拉在財報中提到,上海超級工廠“在數月內近乎滿負荷運轉”,依然是特斯拉主要出口中心,向北美以外的大多數市場供應車輛。
寶馬iX3 圖源:寶馬中國網站
中國制造出口海外也是寶馬集團的重要戰略之一。2020年下半年,華晨寶馬宣布,由沈陽大東工廠生產的豪華純電動SUV寶馬iX3,將運往全球39個地區。
今年3月,沃爾沃汽車首席執行官Jim Rowan在接受采訪時表示,沃爾沃汽車計劃在今年推出一款全新的純電動汽車,在中國制造,出口到歐洲和日本。
在智能電動化的浪潮下,全球汽車產業的制造重心正在向中國偏移,這也讓中國制造開啟超強國際競爭力。
新能源車企海外建廠再提速
中國制造走向世界的同時,部分新能源車企選擇以直接投資的形式,深入海外市場腹地建廠。
2022年7月30日,蔚來宣布將在匈牙利投資建設旗下首個海外工廠,并將于9月投入運營;2022年9月8日,比亞迪汽車泰國有限公司與泰國WHA偉華工業園區簽署購地協議,將在泰國建設電動汽車工廠,計劃年產量達15萬輛;2022年年末,天際汽車宣布與沙特本地企業“Sumou Holding”成立合資公司,共同在沙特阿拉伯投資約5億美元設立新能源汽車生產制造和研發基地,年產約10萬輛新能源車。
得益于新能源汽車的發展,中國汽車品牌海外建廠的版圖不斷擴大。
同時,中國動力電池企業和汽車零部件企業也在加速海外布局。今年年初,寧德時代在德國圖林根州阿恩施塔特的工廠正式啟動,投資約18億歐元,初始規劃產能14GWh;另一家電池企業國軒高科的美國子公司Gotion已宣布在美國密歇根州投資23.64億美元建設電池材料工廠,計劃于2024年投入運營。
有機構表示,海外建廠不僅可以節省運輸費用,降低成本,還能有效應對貿易政策,避開貿易壁壘,避免匯率變動對車價造成不利影響;還可有針對性進行本土研發,更好地滿足當地消費者需求,從而提高品牌認知度。與此同時,車企也需要警惕海外工廠及其配套的土地所有權、營商環境、金融法務以及產業配套等諸多風險。
(圖/文網通社毛凱悅)關鍵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