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利普斯曲線是什么意思?
菲利普斯曲線是用來進行表示企業失業和通貨膨脹發展之間相互交替關系的曲線,它是由新西蘭社會經濟管理學家威廉菲利普在1958年的文章《1861~1957年英國失業和貨幣市場工資水平變動率之間的關系》中首次明確提出的。此后,經濟學家做了大量的理論解釋。特別是,薩繆爾森和索洛將原本表達失業率和貨幣工資率交替關系的菲利普斯曲線,發展成一條用來表達失業率和通貨膨脹率交替關系的曲線。
菲利普斯曲線有幾種表達方式?
菲利普斯曲線主要有三種表達方式:
1、原始的菲利普斯曲線
原始的菲利普斯曲線又稱為“失業-工資”菲利普斯曲線,是由新西蘭經濟學家菲利普斯最先提出的一種表達失業率與貨幣工資變化率之間逆向變動關系的曲線。它表明失業率與貨幣工資變化率二者呈反向的對應變動關系,即負相關關系。當失業率上升時,貨幣工資變化率則下降;當失業率下降時,貨幣工資變化率則上升。
其表現形式是:在以失業率為橫軸、貨幣工資變化率為縱軸的坐標圖上,由右下方向左上方傾斜的、具有負斜率的一條曲線。
2、修改的菲利普斯曲線
修改后的菲利普斯曲線又稱為“失業-物價”菲利普斯曲線,這一菲利普斯曲線形式是用物價上升代替工資上升,它用來表示失業率與物價上漲率之間的關系。這條曲線表明: 失業率與通貨膨脹率二者亦呈反向的對應變動關系。
這種菲利普斯曲線的表現形式與原始的菲利普斯曲線相同,只不過縱軸改為物價上漲率。
3、引申的“產出-物價”菲利普斯曲線
用來表明經濟增長率與通貨膨脹率之間的關系。這種菲利普斯曲線以經濟增長率代替了修改后的菲利普斯曲線中的失業率。這一代替是通過“奧肯定律”實現的。這樣,經濟增長率與通貨膨脹率之間便呈現出同向的變動關系。
這種菲利普斯曲線的表現形式是:在以現實經濟增長率對潛在經濟增長率的偏離為橫軸、物價上漲率為縱軸的坐標圖上,從左下方向右上方傾斜的、具有正斜率的一條曲線。這條曲線的走向與第一、二種菲利普斯曲線正好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