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近日,網通社自中國消費者協會官方網站獲悉,中國消費者協會對新能源電動汽車消費與公共充電樁的使用情況的專項調查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出爐,此次專項調研前期共收集有效問卷13425份,其中12386份為網絡調查問卷、1039份為現場調查問卷。報告中對新能源電動汽車消費與公共充電樁的使用情況進行分析和總結。
報告摘要內容如下:
一.在新能源汽車的充電樁使用方面,95.1%的受訪者已經安裝了廠家隨車贈送的充電樁,4.9%的受訪者未安裝,主要原因是沒有固定車位、物業或小區不同意安裝、沒有場地等。未安裝隨車贈送充電樁的受訪者中,一、二線城市未安裝充電樁的比例較高,分別占比38.5%、33.1%,未安裝原因主要為沒有固定車位、場地限制、電容量不夠、小區或物業不允許等原因;三四線城市未安裝的比例相對較低,未安裝原因主要為小區或物業不允許安裝、無固定車位、安裝成本貴等。
二. 54.8%的受訪者每月充電頻率主要集中在4-6次,20.9%的受訪者充電頻率每月7-9次,18.1%受訪者每月充電頻率為1-3次,6.2%受訪者每月充電在10次以上。另外,超八成受訪者的充電時長在4小時內,其中42.2%的受訪者充電時長在2小時以內,33.67%的在2-4小時,13.0%的在1小時以內,9.5%的充電時長在4-6小時。
三. 在充電APP使用方面,五成受訪者安裝了2款充電APP,25.9%的受訪者安裝了1種,17.9%的受訪者安裝了3種,4.9%受訪者安裝了4種及以上;在查詢或使用充電樁軟件時,受訪者遇到的主要問題包括信息更新不及時(32.4%),信息系統有缺陷、使用狀態不準確(27.3%),導航系統不完善(27.1%),操作系統不順暢(24.5%),無法實現預約充電功能(22.3%)等。
四. 近七成受訪者認為公共服務充電樁點位額外收取停車費較為合理,可以有效杜絕車已充電完成但占用充電樁的現象,另外24.3%的受訪者認為不合理、7.4%的受訪者認為需根據具體情況來進行判斷。83.2%的受訪者希望各運營商統一收費標準,消費者能接受的單次充電價格集中在30元以內,占比84.7%,其中10-20元占比35.4%,20-30元占比36.9%,30元以上的占比15.3%。
就現有新能源電動車發展及總量來看,不管現在還是未來短期以內,沒有固定車位、場地有限、物業不允許或不配合、基礎設施配套不成熟等都是用戶安裝家用充電樁裝的主要痛點,這也將催生商業充電樁在未來的主流化變遷。目前商用充電樁主要存在的問題包括但不限于:充電服務站點少;站點位置與新能源電動車用戶群體活動范圍不重疊;充電站點充電樁數量有限;停車場內充電樁單次使用成本高;充電樁維護不及時,斷電樁、壞樁比例過大等問題。
未來如何科學布局充電樁建設將成為商業充電樁企業的頭等大事,企業需要結合實際,充分了解充電站輻射區域的需求規模,特別是針對人口密集、新能源汽車保有量較大的社區、辦公樓宇、醫院、高速公路服務區等,滿足新能源電動車客戶的充電需求,對于目前已架設完備的充電樁服務點應加強維護,充分利用大數據監察、分析充電樁單體是否存在工作異常以及時維護,保障充電樁使用效率。
另外,相對于家用充電樁的補能成本來講,商用充電樁的補能成本對新能源電動車車主而言是成指數級上升的,未來越來越多的新能源電動車車主市場,常態化需求必然是趨于“平價”的補能成本,商用充電樁企業可針對寫字樓、景點、購物中心等不同場景布局的充電樁項目進行不同的商業模式探索和調整,讓家中不具備補能條件的新能源電動車車主得到最優的補能方案。
最后就是各商業充電樁企業旗下的APP良莠不齊,不具共通之處。未來各企業是否可達成商業聯盟讓用戶體驗到信息完整、頁面簡潔、操作簡單的APP,使新能源電動車的補能體驗向傳統燃油車看齊。
(圖/文網通社董靖男)關鍵詞: